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滾動新聞

中移動短信升級:融合通信能挑戰微信幾分?

2014年03月03日09:10    來源:虎嗅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移動短信升級:融合通信能挑戰微信幾分?

  近日,中移動通過媒體通報了短信的升級計劃,決定將傳統的短信、語音業務升級成類似微信的“融合通信”,把手機中原有的“通話”、“消息”、“聯系人”,升級為新通話、新消息、新聯系。屆時,用戶不需要單獨安裝其他應用,就可以直接像WhatsApp、微信等一樣發送文字、圖片、位置等通信功能。這個最徹底的舉動為三大運營商一年以來與OTT的紛爭畫上了一個句號,但是,這能撼動微信嗎?

  為什麼此時高調推出融合通信?

  去年這個時候,通信運營商還在和微信大打口水戰,運營商一致討伐微信對網絡、對通信的影響,中移香港的Jego剛推出就在大陸地區被限,飛聊也胎死腹中。不過OTT的趨勢不可逆轉,運營商的態度也發生大逆轉,先是7月聯通聯合騰訊推出微信沃卡,這算是與OTT的第一次擁抱,算是試探性合作,力度還不算大。8月電信聯合網易推出易信,運營商不再隔岸觀火,而是借助互聯網公司進入OTT。但作為實力最強、市場份額最大的中國移動,卻遲遲沒有動作。

中移動短信升級:融合通信能挑戰微信幾分?

  這對移動是個艱難的選擇。一方面,移動決定了運營商的走向,移動、聯通、電信的移動用戶數分別為7.5億,2.7億,1.8億,移動的一舉一動都將對三家運營商產生巨大影響,一旦移動扛不住,整個行業都將轉向。另一方面,OTT直接導致的是短信的減收,移動13年前三季收入4630億,按佔比7%估計,光短彩前三季收入就達320億,而聯通全年的移動業務收入1511億,電信移動業務收入估計1200億左右,可見相比電信和聯通,移動真是有說不出的痛。

  不過一年時間下來,短信的使用習慣已經發生逆轉,今年春節期間短信發送量首次下滑,據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春節長假期間短信發送量比13年春節下降超過40%,除夕當日下降了8%。收入下滑也得到確認,據多家運營商人士反映,今年年初短信收入估計下降10%~20%,個別省份甚至有30%的下滑。

  在這樣的數據下,短信已經注定無法挽回,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另尋出路,這次移動推出融合通信,態度已經非常明確,已不再保短信收入,而是加速向流量經營轉型,用流量收入來補短信收入。真可謂不動則已,動起來比電信和聯通更徹底。

  自我革命可貴,但撼動微信難

  從披露的信息看,這款產品在功能上,確實和微信有很大的功能重合,從新通話、新消息到新聯系,都有模仿的痕跡,但是最關鍵的區別在於,中移動走的路子是從終端上下手,把服務直接與手機的基本功能融合,把over the top的業務變成基礎通信業務,從而對OTT釜底抽薪。但真說要挑戰微信們,恐怕還是有很大難度。

  第一,終端覆蓋問題。融合通信挑戰微信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和手機原有通話、消息、通信錄的融合,因此獲得了一個原生的入口,而微信需要下載APP,而且要使用還得打開這個APP。但是微信已經具有強大的先發優勢,下載APP已經基本不算門檻,而且微信本身已經成為諸多應用的入口,點擊微信的次數已經不比點擊其他原生入口少。而對於融合通信,如果不能通過APP進行覆蓋的話,終端覆蓋的速度可能反而是個牽制,一來是不是所有終端都願意支持,尤其是其他運營商的終端,二來終端覆蓋速度遠遠比不上APP的擴散速度,在速度上慢了還有沒有機會。

  第二,產品運營能力問題。單從披露的信息看,這個融合通信很像是飛信雲聊版、移動通訊錄等產品與手機終端的一個融合,也就是其核心體驗仍然取決於中移動的產品能力。實際上,市面上並不缺少這類產品,像易信、來往,也都是系出名門,但就是難有起色。在社交產品領域,贏家通吃,沒人願意在多個平台上經營社交關系,一旦產品失去優勢,很快就會邊緣化。而中移動在產品創新、產品體驗方面有多少勝數?產品的更新換代是不是跟得上互聯網公司的節奏?

  第三,業務驅動力問題。從本質上說,運營商的整個組織體系、產品體系實際還是面向網絡運營的,提供的是網絡接入,賣的是網絡的流量,如果OTT做得很好,也產生很多流量,這與自己再做一個OTT有什麼差別?用戶是否會因為某運營商的OTT做得好而轉網?缺乏這個本質上的驅動力,運營商的整個體系就很難調動起來,必然導致重重的困難最終影響到產品的體驗,而OTT入口卻是騰訊們的命門,做不好就丟掉了移動互聯網的船票,因此拼了命都要做好。這就是所謂的公司基因,決定了產品、決定了資源。

  說了那麼多運營商的難點,其實微信也未必那麼踏實。

  第一,微信起步於通信,而且也依賴通信的頻次佔據入口的優勢,一旦通信量被轉移,入口頻次下降,必然導致關聯業務一損俱損。畢竟通信尤其是VoLTE、高清視頻通話之類的應用,運營商還是有很大優勢,騰訊要搶佔通信上的優勢,同樣需要爭奪手機的原生入口,但手機廠商一直以來還是運營商的控制地盤,要搶奪著實很難。

  第二,微信屬於熟人社交,但還有相當龐大的非熟人社交內容。在微信裡,隻有雙方願意才可以使用,才可以傳信息,才可以通話,才可以加入通訊錄。而融合通信本質上是通信(沒見過實際產品,不知道是否也做了控制),無限制的通信,所以有大量不願意加入到微信好友的人也同樣有這類信息溝通的需求,如果融合通信支持,那必定會分流微信的用量,當然微信裡面朋友圈裡面的拉黑功能也會用得少了。

  所以,融合通信和微信並不是你死我活,“專注”通信,做到“極致”,是融合通信的可行之路。當然,說不定所謂挑戰OTT也是個煙幕彈,因為說到底,所謂“三新”,無非就是把以前習慣的打電話、發短信全部都變成了走流量,以后用戶也不用考慮什麼通話費、短信費了,一股腦都是流量費,如果足夠便宜的話,用戶使用行為反而會被激發,運營商從流量費得到的可能還比語音、短信失去的還多。

 

(責編:張歌、楊波)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