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
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正文

"微信朋友圈禮儀規范"熱傳 網友:守規范有點累

2015年03月17日08:17  來源:賽迪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微信朋友圈禮儀規范"熱傳 網友:守規范有點累

  每天發帖數量保持在10條以內,避免刷屏﹔一日三餐最多“晒”一餐,夜宵例外,聚會例外﹔自拍照要把握尺度,用修圖軟件修改程度要在50%以內,避免誤會……最近,一個由網友編撰、包括26條內容的“微信朋友圈禮儀規范”在網絡上被爭相轉發,引起大家熱議。記者在微信、微博等網絡交流平台及街頭隨機採訪發現,對該微信禮儀規范的態度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有人為其叫好,認為朋友圈不能太“任性”,如果大家能遵守,將會起到淨化網絡環境的作用﹔有人則認為在網絡空間內,朋友圈不必太拘泥條條框框,隨性而為,才能顯出網絡本質。

  朋友圈有點“變味兒”

  網友“下個星期去台北”:美食、自拍、雞湯、代購……如果人人遵守“微信朋友圈禮儀規范”,終於可以和這些看著就煩的內容說拜拜了!

  市民劉金鵬:現在的“朋友圈”,“干貨”越來越少,一些無聊、擾民甚至從不辨別真偽而恣意轉發的虛假信息越來越多,有了微信禮儀,是對變味兒朋友圈的一種規范。

  網絡空間守規范有點累

  網友“daisy-mint”:沒有規范,各種刷屏……看著朋友圈累﹔有了規范,玩朋友圈也有點累,因為發點東西還得想著別違反了規范……

  市民張帥帥:“朋友圈”裡要是有不喜歡的朋友,可以直接屏蔽掉,上網還得遵守這樣那樣的規矩,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

  淨化網絡不能僅靠君子協定

  公務員王子正:雖然“微信朋友圈禮儀規范”是網友自擬的,但也表明了大家對網絡環境特別是朋友圈亂象的一種態度,如果這些規范能幫助網友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就能起到淨化網絡環境的作用。

  市社科院研究所所長張寶義:微信等網絡平台已經成為一種立體化的社交平台,需要一定的規范。但這種規范僅僅靠沒有約束力的“君子協定”是不夠的,需要相關部門對網絡生態加以重視,引導大家文明上網,提高市民網絡素養和自我約束力,讓網絡成為人人有責、良性互動的交流平台。

(責編:張歌、趙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