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
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正文

可穿戴圈內熱圈外冷 寄托蘋果手表炸裂市場

胡粲梓

2015年03月26日08:37  來源:中國僑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可穿戴圈內熱圈外冷 寄托蘋果手表炸裂市場

  [開篇語]

  “IT重塑經濟結構”,以此為主題,22日開幕的2015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馬化騰、李彥宏、楊元慶等科技界大佬就“互聯網+的風口”展開激辯。怎麼把控風口?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做?繼上周本報推出“互聯網+專題調查之智能家居”后,本期繼續關注可穿戴市場

  美國舊金山港灣地區在2014年8月24日凌晨發生了6級地震,無線設備制造商Jaw-bone運用了當前火熱的智能手環,收集到成千上萬用戶在這場地震中的健康信息,並傳送到其數據分析部門做分析。時間穿越到2015年4月24日,中國果粉們一早就排起長隊,等著購買期待已久的Apple Watch.這款手表可以測量穿戴者的心跳速率,其對應的軟件也能監測穿戴者的活動情況。

  根據調研公司IDC統計的數據,去年共有2100萬個可穿戴設備售出,這其中大部分是戴在手腕上的設備。此外,智能眼鏡、智能頭盔、定位鞋、智能嬰兒服等可穿戴設備也紛紛登場。不過,大盤火紅背后,中國可穿戴市場問題頻現:數據難以嫁接服務,用戶粘性不高,產業鏈過長……

  現在,“大家都在觀望Apple Watch能否引爆市場,最期待可穿戴與醫療健康場景的深度結合、以及移動支付的發展。”多名業內人士對南都記者這樣說。

  症狀1“偽智能”讓用戶流失

  “圈內熱、圈外冷”幾乎是業內人對可穿戴的最大吐槽點。《2014智能可穿戴市場白皮書完整報告》(下稱《可穿戴白皮書》)顯示,智能可穿戴設備的認知率可達54.6%,但使用率卻僅為2 .9%,從用戶認知到購買的轉化率僅為5.3%.

  一家專做老年檢測可穿戴設備的廠商負責人就告訴南都記者,該公司耗時兩年研發的產品,目前銷售額甚至不過百台。而這幾乎是該類創業型公司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可穿戴產品賣不動的原因很簡單。“離開了數據支撐,可穿戴最多是個玩具。”戈壁投資合伙人徐晨對南都記者說,硬件只是可穿戴設備整個流程的一小部分。圍繞用戶特定需求在服務模式下工夫才有較大想象空間。

  最初,可穿戴設備吸引用戶的點便是用來測量各項體征,比如走過的路線,計步功能,檢測睡眠等,並將之以數據化呈現出來。但用戶佩戴一段時間后發現問題多多:左手和右手的監測數據不盡相同﹔不同的設備測出的數據也是不同﹔每天的數據都差不多,幾乎沒有任何實用價值。

  這樣的產品被業內人士調侃為“偽智能”。比如傳感器可以關系到數據採集的有效性。但縱觀國內許多可穿戴設備,在傳感器方面都做得不太理想。景林投資總經理湯國平向南都記者舉例說明。

  結果,“42%的手環用戶目前已經不再使用產品。而流失用戶近一半在1個月內流失,3個月內流失的比例高達86.9%.”《可穿戴白皮書》如是寫道。

  症狀2可穿戴“顏值”太低

  在這個“顏值”盛行的時代,“可穿戴相對於我們傳統的IT產品,又多了一個時尚的要素,這是我們過去很多工程師不具備的,這是個挑戰。”天使投資人王利杰對南都記者說,

  可穿戴設備在工業設計和系統集成上,包括厚度,重量,能耗,安全性,易用性,甚至材質和皮膚接觸的友好度等方面都有挑戰。

  而根據調研公司IDC提供的數據,去年共有2100萬個可穿戴設備售出,這其中大部分是戴在手腕上的設備。比如,當下流行的智能手環,一般採用記憶橡膠材質。然而,當開始將產品穿戴在身上,時尚與審美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產品將代表個人形象,並成為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你會發現,橡膠材質的穿戴產品可以出現在健身房裡,卻不適合出現在雞尾酒派對上。”IT潮男小鐘對南都記者如是說。

  也就是說,“可穿戴設備更側重消費電子概念。行業的競爭,是品牌營銷,是需要投錢的。”湯國平進一步分析,現在已經有那麼多巨頭扎進這個行業,中小創業者想要突圍,難度非常大。

  實際上,就連微軟營銷高管克裡斯。卡珀瑟拉都承認,微軟營銷干不過蘋果。“它們(指蘋果)可以把所有產品的營銷預算都集中到極少數產品上,因為它們在開發產品時就考慮到讓所有的產品都能協作,將營銷功能整合到產品之中,這是一種效率極高的營銷模式。”卡珀瑟拉在本周微軟聚合大會上如是說。

  譬如,Apple Watch將於2015年4月24日登陸中國,這款手表需要與iPhone5或后續產品配合使用,不然就隻能發揮極其有限的作用。不過,Apple Watch並不是作為iPhone手機的簡單延伸,其開放平台,實現眾多APP的搭載,包括可以開門鎖的SPG、可以辦理登機的American Airlines、可以打車的Uber等等。倒過來,這些被蘋果推薦的Apple Watch應用,也在自家新聞稿中賣力宣傳Apple Watch.

  症狀3產業鏈太長

  這是一個信號。可穿戴市場難出爆款的另一大原因是,產業鏈太長。“它橫跨了生產、銷售、軟件、硬件。對於之前做軟件的公司來說,投身硬件生產、銷售流程、渠道、用戶反饋等領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對於硬件出身的公司來說,軟件的疊加性及更新性也是難以跨越的門檻。”徐晨給南都記者分析。

  但不管怎麼說,這是一個迅速熱絡、不斷繁榮的市場。根據速途研究院的數據,預計2015年我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135.6億元,2016年將突破228億元規模。而埃森哲對其中的智能手表、可穿戴健身監測器和可穿戴健康設備三類產品進行的調研發現,雖然在未來12個月內,受訪者對於可穿戴設備的購買意向較為平淡,但從未來五年來看,他們的購買意願則相當強勁。

  所以,現在“大家都在觀望Apple Watch能否引爆市場,最期待可穿戴與醫療健康場景的深度結合、以及移動支付的發展。”多名業內創業人士對南都記者這樣說,Apple Watch推出的同時,蘋果公司還推出了全新的醫療應用ResearchKit,並內置了NFC支付芯片。這種垂直領域的深耕應該是行業的發展方向。

  而對於投資人士來說,他們也更傾向於投資與醫療領域深度結合的可穿戴企業。不過,“這個領域創業黑馬難現,與其做全產業鏈、做品牌,不如抓住最核心的生物傳感器技術進行深耕。如果耗太多精力去做品牌,會拖累企業的。”湯國平一語中的。

  專題策劃、統籌:肖昕 實習生胡粲梓 採寫:南都記者魯浩

(責編:張歌、陳鍵)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