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

華為nova4為何不採伸縮攝像頭 打孔屏優勢在哪?

張之穎
2018年12月21日14:06 | 來源:環球網
小字號
原標題:華為nova4為何不採伸縮攝像頭 打孔屏優勢在哪?

  主打年輕族群的華為nova4發布會,在易烊千璽的家鄉湖南閃亮登場。這款配色時尚且命名為“蘇音藍” 和“蜜語紅” 的智能手機,在全面屏的追求上,採取了“極點屏”的策略,宣稱比三星推出的“打孔屏” 口徑更小,技術更復雜,成為本次發布的一大亮點。備受關注的是,這款打孔屏,在智能手機發展裡程碑上,究竟扮演什麼樣的意義?未來,會否有可能納入華為旗艦機型的設計考量?

  “全面屏” 已經成為亞洲智能手機廠商追逐的潮流。為了爭霸潮流尖端、頂級手機大廠的位置,各廠祭出不同的設計策略,有如一場競技秀。眾廠因應全面屏展開不同的設計思維,成為手機發布會搶先關注的看點。

  追求全面屏,華為採取什麼策略?

  在追求全面屏的策略上,各家都有不同的選擇。在小米、聯想選擇滑蓋式鏡頭,Oppo、Vivo選擇伸縮攝像頭以實現全屏時,華為和三星成為打孔屏的擁護者。

  為什麼不選擇滑蓋、伸縮攝像頭?據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透露,因為華為希望維持手機的“輕薄和簡單”,而不是“多功能堆疊的極致”。

  “希望在重量上有要求,用黑科技把產品做的輕薄,又容易使用和理解,所以我們採用挖孔技術。”何剛表示,“我們想的是,怎麼把挖孔小一點。我們很驕傲的是,最后nova 4的孔徑非常小。”

  原來,當內部確認了“打孔屏” 的方向之后,開始在眾多選項中抉擇適合的技術。其中,打孔有兩種方式,一是完全打穿,另一是不打穿。

  華為遇到的掙扎是,孔洞打穿之后,必須要加入一個邊框實現封閉,再加上鏡頭的體積,整體視覺上會感覺所佔面積較大。但不打穿的選項,技術難度更高。何剛透露,起初,好幾個供應商聽見華為的要求,都表示“做不到、太難了”。

  nova 4最后還是做到了,華為實現了“打盲孔”。

  “你們看到,光線可以透過來,沒有液晶,這是一個全新技術點,供應商還是有一點緊俏。”發布會上,何剛驕傲地展示,華為的極點屏孔徑,明顯小於三星之前發布的打孔屏。

  “ 曾經有一個人跟我們探討,華為為什麼會成功?我們說華為比較笨,選擇最難的走路去走,別人說你最聰明,因為最難走的路,才是成功的路,好走的路走的人太多了。”何剛憶起這段話。

  若要用一句話描述華為對全面屏的理想,或許可以說是“簡單方便”。

  華為一步一步走向理想中“全面屏” 的過程中,打孔屏和劉海屏,都是借由不同的技術方向,與理想妥協,並實現產品目標。

  例如,mate系列手機為了實現3D人臉識別,搭載了發射器、傳感器等等,這些器件必須放在同一個區塊,所以仍然使用瀏海屏。而nova 4這類強調自拍功能的手機,則採取打孔屏。

  “這是一種妥協,妥協於不同技術的選擇。不同段位的產品選擇不同的技術,有不同的模式,” 何剛表示,“從我的角度來看,明年還是會有多種產品共存,每種產品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根據產品定位來選擇不同的屏幕。”

  為什麼追求全面屏,對銷量有幫助嗎?

  在眾廠砸重金費盡心思研發全面屏的解決方案時,“全面屏” 究竟對銷量帶來多少幫助?

  “你說帶動多少銷量,我也不好說,這代表一個趨勢和方向,”何剛說,“當大家都做全面屏的時候,無論是極點屏還是劉海屏,你說我不做行不行,當然行。如果今天大家還做16:9的屏幕,不挖孔也不劉海,7毫米大的額頭,下面還有大下巴,我估計這個產品很不好賣。”

  “我能看到的是你不做,就賣不出去了。因為消費者期望的是:拿起來一看,正面全是屏。”何剛說。

  華為明年手機出貨目標預計2.3~2.5億台

  nova 4的極點屏,再次在業界帶來了創新。何剛指出,25日發貨后,預計華為2018年智能手機的銷量將突破2億台。這樣的數字仍然相當具有震撼力。

  然而何剛指出,銷量2億台其實只是一個起點。華為看的遠遠不僅於此,未來還要這個起點上走得更高更遠。

  面對這樣的銷量目標,“從年初P20、P20Pro 4000萬大像素的三攝產品,到下半年mate 20的矩陣攝像頭系列,再到今年發布的nova4,4800萬畫素三攝鏡頭,我們圍繞消費者需求,通過不同的產品序列,在每一個段位上做到極致。”何剛說。

  盡管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呈現放緩的趨勢,何剛透露,華為明年智能手機的銷售目標,預計會在2.3到2.5億之間。

  當然這不是一場容易的仗。談到這個數字,何剛也感嘆,“2億台,真不容易。這代表每個月發貨要超過2000萬台,每天發貨必須在50萬~100萬台之間。”

  這意味,隻要供應鏈出現任何一點異常,每日50萬~100萬台的出貨就會受影響。

  “對我們、對我們的供應鏈、合作伙伴而言,這都是壓力。面對這樣的壓力,我們需要更好地改進產品,改善管理,特別是端到端的管理。此外,對產品設計方面的要求,對於產品質量的要求,都必須講究。需要與合作伙伴一起提升質量,能力,才能實現未來更高的發貨量。”何剛說。

(責編:趙超、楊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