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人们对屏幕的要求日趋苛刻,尺寸不断变大,亮度逐渐增强,分辨率接连升级,屏幕硬度上也是花样频出。
人们已经不满足对手机屏幕的传统改造,除了手机屏幕自身参数上的提升,数项新技术被发明创造,应用到手机上来。手机屏幕的发展趋势成了人们讨论的重点,下面我们就综合的认识下这些将决定智能手机走向的屏幕技术。
柔性屏,手机屏幕将能够弯曲
去年九月,三星发布了配置曲面侧屏的新机Galaxy Note Edge,使柔性屏幕的技术应用方面相比之前的产品取得了更近一步否认突破,屏幕弯曲做得更为彻底,弯曲的幅度也更大,并且与主屏幕的显示范围分离开来。而这只是柔性屏幕的初级阶段。
三星、LG等韩国手机厂商是柔性屏幕的忠实推动者,柔性屏幕本身绝非是噱头而已,其强大的实用性和绝佳的用户体验着实令人向往。首先曲面屏幕可以改善感官体验,人的眼球是凸起有弧度的,曲面屏幕的弧度可以保证眼睛的距离均等,视觉效果更加舒适。其次柔性屏幕具备更好的立体显示效果,比如在圆柱形的立体广告栏,我们可以看出环绕画面效果,而直面立体屏幕看出的效果,明显没有层次与一体感。最后要说的是柔性屏幕具有更舒适的穿戴体验,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了硬件发展的必然趋势,可弯曲的柔性屏幕恰好可以解决可穿戴设备的显示问题。
另外,在屏幕硬度、握持感、大屏表现等方面,柔性屏幕比平面型屏幕有着显著的优势,然而柔性屏幕的生产工艺还未成熟,良品率低导致成本偏高,寿命问题也是柔性屏幕能否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柔性屏幕的优点很多,却也有很多技术问题摆在面前。
3D屏幕,看起来很酷
为了在手机上实现3D效果,手机厂商们可谓煞费苦心,虽然技术还未成熟,效果也不尽人意。接连上市的多款3D手机依然激起了人们对于3D屏幕的向往。
目前来说,在手机上实现3D效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类代表机型为亚马逊推出的首款手机产品Fire Phone,依靠机身正面配置的四个摄像头传感器来感应用户动作,从而实现3D操作。第二类代表机型是以全息手机著称的takee1, 通过追踪人眼视角位置,将计算生成的立体图像投射到人眼中,达到3D显示的效果。第三类3D屏幕手机发展已久,国内外厂商均推出了多款产品,比如LG Thrill 4G和HTC’s EVO 3D,其原理是利用了安置在背光模块及LCD面板间的视差障壁,在立体显示模式下将左眼和右眼可视画面分开实现3D画面显示。
3D屏幕的产品已经相当丰富,但在实际体验上却差强人意。第三类3D手机长时间观看可能引起头晕呕吐,而且眼疾心脏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前两类3D屏幕更多的制造在噱头上,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但3D的吸引力仍在,如果3D显示技术能够获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将有望迎来第三波3D手机的潮流,科技究竟会进步到何种程度值得期待。
投影屏,科幻电影里的高科技
在很多科幻电影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主人公打开手腕上的手表,便可在空气中投出一个屏幕出来。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厂商开始在手机上尝试通过投影制造第二块手机屏幕。
在手机上搭载一个微型投影仪的方式,三星很早就做了相关尝试。亮相于MWC2012上的三星GALAXY beam,号称当时最强的投影手机,可谓是赚足了眼球。但在后来的三星旗舰机型上已看不到投影仪的影子,除了手机自带屏幕从尺寸到显示效果上的双面提升,投影功耗、散热以及投影效果阉割了手机投影的生命。但人们对投影屏的追求并未减退。
在iPhone 5S的概念机上就已加入了投影的功能,可见即使如今的手机屏幕如此优秀,依然难以满足人们对投影屏的欲望。2014年上市的镭射投影键盘凭借出色可交互的投影功能让不少人兴奋不已,随后一款名为Cicret投影手环,将屏幕投射到手臂上,让你的手臂皮肤变成触摸屏,从而进行各种交互式操作。这款手环也因此被称为第一个可以“干掉手机”的可穿戴设备。
相比于前两种屏幕,投影屏无疑是最新鲜的,投影技术一旦成熟将直接颠覆智能手机的形态。德州仪器已经推出了全新微型投影芯片组,能够实现1080P全高清分辨率,同时能够大幅度降低投影运行过程中的功耗,可见厂商们已经开始了在投影方面的军事竞赛,我们也希望可行的投影技术早日到来。
不得不说的是,在未来短期内对于大部分主流智能手机来说,屏幕上的竞争仍将维持在屏占比和分辨率的层次上,毕竟以上所说的三种技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技术难题。但如果让你打个赌的话,你觉得哪一种会是未来的趋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