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通信频道

根治垃圾短信,叫醒“装睡者”是关键

光明网
2017年12月04日11:23 | 来源:光明网
小字号
原标题:根治垃圾短信,叫醒“装睡者”是关键

  垃圾短信泛滥,堪称久治不愈的顽症。2014年,有媒体报道,我国已成为全球垃圾短信泛滥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在2015年,工信部出台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一个重要着力点便是要根治群发垃圾短信现象。然而从现实来看,治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今年垃圾短信现象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用户收到的单日垃圾短信最高达到1.97亿条,今年营销短信的数量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双11”期间营销短信泛滥,其实只是垃圾短信未绝的一个缩影。工信部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垃圾短信举报内容显示,商业广告推销宣传和涉嫌违法犯罪短信,分别占比34.6%和65.4%。如果说营销短信的危害多只是体现于对用户的打扰,那么诈骗短信,则是在窃取用户隐私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直接的权益陷阱。某种程度上,要根治电信诈骗现象,也有赖于对垃圾短信、电话“轰炸”的局面形成有效遏制。

  垃圾短信的发送形式早就不是秘密。一般主要分为三种:利用普通手机卡的“点对点”发送模式;利用短信端口发送,这一类短信都以106开头;利用伪基站发送,当用户经过其辐射区域时就会收到垃圾信息。而无论是哪种发送形式,其背后都有一条稳定的利益链,主要受益者便是垃圾短信的发送者(包括个人、短信端口和伪基站的运营方)、靠垃圾短信营销、诈骗的“商家”,以及电信运营商。很显然,运营商堪称是终端赢家,相应的,在垃圾短信的治理上,运营商也理当扮演好关键角色。

  可从这次媒体披露的营销类短信泛滥背后的秘密来看,电信运营商承担的治理责任,已然大大低于期待。有短信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道出实情:“手机用户如果打运营商的投诉电话投诉短信业务,那不管这名用户是否想收其他电商的短信,运营商都会把这名用户加到‘黑名单’里,并建议第三方服务平台也对此手机号进行过滤,以免造成更多的投诉”。也就是说,如果短信用户收到垃圾短信,并向电信运营商进行投诉,那么,等来的往往不是免于垃圾短信骚扰的“自由”,而反倒是被列入禁收短信的“黑名单”,甚至影响到正常短信的接收。而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影响电信运营商的投诉考核指标。

  原本是用户用来维权的投诉电话,结果却被电信运营商当成了用户招致“拉黑”的“自我举报”。如此“掩耳盗铃”式“装睡”之下,垃圾短信的根治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与这种“装睡”心态对应,垃圾短信的违规成本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据悉,目前垃圾短信的行情价是每条纯利润0.04元,发送100万条短信基本在4个小时内即可完成。也就是说,不法分子每小时即可净赚1万元。而《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所规定的处罚标准——“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恐怕连“罚酒三杯”都谈不上。

  垃圾短信治理,当然需要监管部门、电信运营商、安全厂商的协作,需要相关的技术投入。但“打蛇打七寸”,协作重要,但根本上还是离不开关键责任者——电信运营商的“守土有责”。一方面,垃圾短信不管是由何种方式发送,都是利用了运营商的信号渠道。如果说垃圾短信是一种“非法入侵”,那么,最终堵住这一漏洞,只能依赖电信运营商的积极作为;另一方面,垃圾短信泛滥,对用户构成了一种现实的权益侵犯,作为服务提供者的运营商有责任为用户构建一个免于打扰和权益风险的消费环境。(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责编:赵超、沈光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