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12月初工信部向三家電信運營商正式發放第一張4G業務TD-LTE牌照開始,到2015年2月28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發放LTEFDD牌照,這期間圍繞著4G牌照孰優孰劣的口水戰不斷上演。技術理論派、技術實踐派、業務派等各自闡述了對不同制式的4G牌照的觀點,這裡面既有快速普及4G業務知識的意義,也有為不同運營商的4G業務發展用戶宣傳造勢的意義,這都是可以理解的。這個過程中也不免出現一些言辭激烈的情況。不過,在我看來,過多講不同制式的4G技術如何如何,這對用戶其實是毫無意義。因此,4G牌照口水戰可以休矣,還是回到如何好好為網民服務這個行動實踐上來為佳。這不,2015年3月10號傳出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先生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中國移動已經向工信部提出申請LTEFDD牌照,這其實是對4G牌照之爭休戰的另一種注解。
一、4G牌照之爭再次反映了運營商競爭的困境
據個人對這一年多4G業務試點和正式運營的觀察,在牌照問題上能夠進行如此長時間的爭論,時不時成為科技類新聞的頭條,這恰恰反映了運營商三兄弟一貫的激烈競爭狀態:
(1)宣傳上除了強調快,還是快。的確,個人用上了4G后,的確感覺到快很多,可是當年我使用3G的時候,也覺得快很多。這就如同飛機比火車快、高速公路比普通公路快一樣。但是,各家4G不可能出現數量級的速度差異吧?所以,到底誰更快,快成什麼樣,就是一個誰用誰知道的糊涂賬,隻能說是純粹砸廣告。但隨著營銷費用壓降的到來,這種砸法估計得改了﹔
(2)拿理論上的事情當作現實來說,技術理論上的網絡速度最終是什麼表現,既要看網絡的實際能力,也還要看硬件,更要看網絡容量與用戶規模是否匹配。曾經有一個FDD和TD的比喻,說這就好比是高速公路雙向雙車道和雙向單車道的差異。就算是吧,那也有是否發生交通事故、是否限速、通行車輛是否過多等問題呢。都沒有進行大規模商用,總拿速度說事,恰恰說明宣傳痛點難找﹔
(3)如同很多線上線下場合見到的一樣,運營商總是習慣性的發動一些力量做一些似乎是不蒸饅頭掙口氣的事情。4G業務牌照口水戰不斷,除了媒體需要素材之外,也有運營商主動的推波助瀾,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些人自覺不自覺的就被卷入其中了。不過,弱弱的問一句:這樣真的好嗎?你們不斷強調的差異化呢,不會就只是在網速上吧?如果網速真的有大的差異,那還是要安心做好管道哦!
二、4G業務,首打價格戰,再打流量經營創新牌
對於4G,最流行的段子之一莫過於“不關網絡一夜之間房子歸移動”!也就是說,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對於網速更多的是擔憂,擔憂因為網速過快,使得同樣時間的流量消耗更大,而這也正是站在運營商角度所希望的。這個基本矛盾很清楚吧?這就不是光講速度,將網絡怎麼好能解決的。畢竟,飛機太貴,很多人還是要選擇火車出行的。怎麼破?
降價,不斷的降價,讓用戶加量不加價,最近中國移動表示流量資費還要繼續降價。花同樣的錢可以使用更多的流量。這是一個路子,而且在未來幾年,很有可能是常態化的路子。降價對於各家運營商而言無疑是痛苦的,因此,除了降價之外,還有什麼辦法?
有運營商提出了內容流量一體化的方向,也就是把外部互聯網業務和自身的流量進行深度整合后向用戶提供服務,從而讓用戶放鬆對流量的警惕,轉向對內容的追求,為內容付費,從中分得一塊收入,這就是所謂的流量后向經營創新,這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尤其是需要在4G時代持續發力,加強這個方向的網絡能力,豐富這個方向的業務形態。可以,哪家運營商在這方面著力最多,花費的資源和精力更大,則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的價值就更高。
三、好好為網民服務的三駕馬車:集約化、精細化和互聯網化
從運營商目前流量經營的問題來看,主要是增量不增收的問題,而在這樣的基本面下,還要更好的為網民做好網絡服務,提升服務服務水平。該怎麼辦?根據運營商各個場合提出來的發展策略,歸納起來為三個:集約化、精細化和互聯網化。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