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工信部发放首批虚拟运营商牌照,这一举措被看做打破我国移动通信领域垄断经营的第一步,虚拟运营商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42家民营企业获得牌照,但整体市场的前进步伐却显得尤为吃力。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42家虚拟运营商中真正开展相关业务的企业不足半数,用户总规模为400万,约占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0.30%。消费者的不买账、基础运营商的苛刻条件、市场饱和度过高等一些列问题,使得中国虚拟运营商真的有点“虚”,难道虚拟运营商在中国市场上真的无路可走吗?
(图)中国虚拟运营商未来之路在哪里?
虚拟运营商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源于全球电信监管的反垄断浪潮。由此可见,虚拟运营商的经营模式并非是少数人的心血来潮,而是监管部门提高市场公开透明度的产物。
目前,虚拟运营商在其起源地西欧的发展最为成熟,世界上最大的几家跨国移动虚拟运营商也来自西欧,如英国的Lycamobile公司(在16个国家拥有3000万用户)、Virgin Mobile公司(2000万用户)公司等等 。
消费群体细分和业务创新是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这些国际巨头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策略来看,它们均巧妙的绕过与基础运营商的正面竞争,寻找基础运营商的业务盲点来扩大自己的用户群体。直白的说,就是将基础运营商庞大消费群体的属性进行划分,寻找适合自身又不会与上游基础运营商产生激烈冲突的细分市场。
以维珍移动(Virgin Mobile)为例,其与MTV网络(Music Television,全球主流音乐电视网)签订内容和市场推广协议。由MTV网络向维珍移动的用户提供音乐、游戏、综艺节目等娱乐内容,主要以青年和低销用户群体为主,一举打开了基础运营商对于低消费群体的业务空白。
反观国内虚拟运营商企业,在少数开展相关业务的虚拟运营商中,蜗牛移动算是相对最为成功的企业。作为一家由游戏领域跨界进入通讯行业,蜗牛移动迅速抓住10元以下低ARPU值(每用户月均收入)的用户群体,同时引入其在游戏行业的成功经验,以游戏&运营商的复合新模式打开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前进方向。
(图)消费群体细分是虚拟运营商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蜗牛移动的异军突起,直接证明了消费群体细分和业务创新是虚拟运营商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虚拟运营商的业务模块可以做到很细化,甚至可以达到只针对某些小众群体,这与基础运营商“一把抓”的经营模式完全不同。
这种细化可以带来特定的用户群体,例如我国2014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09亿人次;2014年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70.88万人;2014年北京与上海外来人口数量累计接近2000万等等。虚拟运营商应该更多的去关注这些具有明显通讯消费需求的细分群体,而不是直接与基础运营商争抢整体市场份额。
![]() |